“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展(下)”在深圳舉行。
標簽:古籍 博物館近日,“逸筆滇霞·行草十家展”在云南美術館展出。
標簽:草書 書法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23日正式開工建設。
標簽:殷墟 博物館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標簽:遺址 考古11月28日,2020西安城墻“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啟幕。
標簽:博物館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
標簽:河南《審美力·藝術微課堂》第四十一期,邀請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巖為大家講解中國古典舞的手舞。
標簽:舞蹈《審美力·名家名師話美育》第十三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的講座以《美的發現與表現》為題。
標簽:美育初冬時節,位于祁連山腳下的甘肅省張掖市堿灘鎮冬意漸濃,枯黃的樹木和冰封的水面構成一幅奇特的冬日水墨畫卷。
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
這盞通體彩繪的雁魚銅燈寬34厘米、高57.5厘米,整體設計讓人感慨兩千年前中國古人的環保理念。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現保存大小窟龕221個,雕塑造型優美、彩繪壁畫獨具特色、崖閣建筑形式多樣,是中國石窟遺跡的代表窟群之一。
11月28日,2020西安城墻“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啟幕。
11月28日,第六屆東莞市民攝影周在廣東東莞市民服務中心開幕,本屆攝影周主要包括脫貧攻堅和抗疫主題展、《品質東莞》畫冊首發以及松山湖高新區全國影像大賽等。
中國農民豐收節推薦讀物、原創少兒繪本《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我愛我的家鄉》日前在第十八屆農交會期間舉行了首發儀式。
借助一部手機的操作,6位中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漂浮”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為觀眾打開另一個奇妙的“平行世界”。
主辦方以數字文物、人工智能表演等新穎時尚的方式,為觀眾奉上一份科技范十足的藝術“大餐”。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吳業恒介紹,這座標號為M15的墓保存完好,隨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紋銅編鐘、編磬、玉璜、玉扳指等,且墓葬周圍分布有陪葬車馬坑。
近期,“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展(下)”在深圳舉行。
11月28日,中國美術館舉辦藝術講堂活動,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杰,結合“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進行“容庚先生金石學成就漫談”主題講座。
此次“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展出的雕刻作品近300件,呈現了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博覽會通過展覽展演、體驗課程、創意市集等,為非遺傳播傳承、手工創意創新、公眾美育教育搭建平臺。
11月26日,第五屆“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優秀作品匯展在長寧會館開幕。
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筑日前啟動修繕。項目計劃于2021年4月完工。
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25日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共展出300余件展品,回顧了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啟動“現代設計”的歷程。
11月26日,為期4天的2020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在江蘇省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展品涵蓋影像、裝置、油畫、雕塑、設計等形式。
近日,“耕石載心——中青年壽山石雕刻藝術邀請展”在福建省美術館展出,共展出中青年壽山石雕創作者的作品74件(套)。
11月27日,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即將啟幕,共計38個專場,5700余件重磅珍品。
本次展覽以“科技·人文·未來”為主題,共設“文化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個篇章,120余件雕塑作品參展。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筑修繕工程已于近日啟動,保護內容包括屋面揭瓦,更換開裂損傷大梁、檁、椽,鋪設窟內架空木廊道及玻璃屏風等。
銅鏡是古人常用的器具,也是古代詩詞、繪畫作品中的“常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隨著集科研、生產、儲備、批發銷售、物流、展示、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花瓷小鎮投入使用,沉寂數百年的魯山花瓷將迎來新生。
11月24日,在河北省沙河市,當地皮影戲藝人走進沙河市西油村小學,為學生們展演皮影藝術、傳授技藝。
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余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近日,“逸筆滇霞·行草十家展”在云南美術館展出,為游客呈現草書文化盛宴。展覽將持續至11月29日。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23日正式開工建設。兩年后,這里將向公眾全面呈現三千多年前輝煌燦爛的殷商文化內涵。
記者23日從廣州美術學院了解到,雕塑家潘鶴因病于11月22日在廣州逝世。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從歷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瓦當、銅鏡、文字磚等標本中選取5件有杭州特色或代表性的標本,制作成拓片,經過設計與翻模后,開發成擺件類文創產品。
當風景、人像伴隨音樂鋪滿整個墻面,當天花板開始自由旋轉,由達芬奇繪畫和發明組成的非凡藝術世界在頭頂和四周“活”了起來……
自2011年第一輯成果發布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十輯。
11月23日,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校園舉辦“國潮來襲——京杭大運河”主題科技嘉年華作品展示活動。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日前拉開了帷幕。該藝術節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創辦于1984年,走過了36年、13屆光輝歷程。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平遙縣發掘了一座東周豎穴土坑墓和一座金代磚室墓,距離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東城墻僅800米,為實證平遙2000余年建制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徐嬋菲介紹,對比洛陽現有的西漢畫像空心磚文物,拓片中的不少內容實屬罕見。
走進“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120余位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的280余件素描作品呈現于眼前,帶領觀眾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余年的發展歷程。
歷時7年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復”工程目前已完工,搬遷壁畫全部完成修復工作。
客都鳳鳴,世界風眠。22日,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和部分高等美術院校師生聚集廣東梅州,紀念林風眠誕辰120周年。
11月22日,“清華玻璃20年師生作品展”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共30天,展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的優秀玻璃作品60余件。